全球空运服务查询,航线全,价格准的平台。
我要查价
Query price
一代入驻
一代入驻
Agent Onboarding
我要入驻
询盘大厅

影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地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地位的主要因素


除了以上提到的战略互补和全球价值链这两个基本经济因素之外,国家政策因素对人民币在中国对外贸易结算中份额的提高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促使人民币在贸易结算货币中成为不同于美元和欧元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基本经济因素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影响

自 2011 年起,中国允许其所有国内企业使用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自此人民币在中国对外贸易结算货币中所占的份额出现明显增长,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中的占比也在稳步提高。为了进一步分析它是否因此改变美元和欧元在全球商品贸易中的结算占比,我们利用统计方法计算这几种货币的结算份额因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


欧洲央行对过去 10 年来全球 38 个出口国和 49 个进口国使用的结算货币,与这些国家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随着这些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在其出口总额中占比的增加,美元在其结算货币中的份额相应提高,同时人民币的份额也有所增加,但欧元和其他货币的结算占比则会减少。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分析,人民币结算份额的增加主要是因为中国作为目的地市场具有的庞大市场规模所产生的战略互补效应,促使其他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国家的一些出口商更愿意选择以人民币结算。显然,这一结算货币的选择符合“当地货币定价”模式的假设。 IMF 经济学家认为,近年来,随着非洲地区国家与中国之间贸易的日益增长,人民币已开始在许多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结算中扮演媒介货币的角色。至于美元结算份额增加的原因,在欧洲央行看来则是基于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价的相对稳定,因而可将它视为“当地货币定价”模式在中国的一种变异形式,而不应简单地将其当作“支配货币定价”模式的一种反映。另外,欧洲央行的分析显示美元和人民币的结算占比也随着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份额的增加而提高,虽然人民币结算占比的提高程度不如美元显著,而欧元和其他货币的结算占比则出现下降。如果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价的相对稳定这一因素考虑在内,这里关于结算货币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生产者货币定价”模式的假设。


当然,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中占比的增长尚未对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支配地位带来挑战。事实上,随着其他国家对中国贸易敞口的扩大,美元结算份额反而增加。另外,作为全球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欧元,除了在欧洲国家从中国的进口商品中还继续扮演主要结算货币的角色之外,美元结算份额的增加已使它逐步失去在中国贸易结算中原来保持的地位。


(二)政策因素对提高人民币贸易结算中所占份额的影响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结算份额的政策措施,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除了 2009 年 7 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于 2011 年 8 月将该试点政策扩大至全国之外,另一项与促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有关的重要政策工具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央行或货币当局之间建立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由于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性影响到人民币的境外融资,限制了外国进口商使用人民币与中国出口商进行贸易结算。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双边互换协议的作用在于它可以利用这一渠道,为有意参与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外国进口商提供资金来源。根据协议规定,外国央行可以按事先设定或市场决定的汇率用本币作为抵押向中国人民银行借入人民币,并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通过当地金融机构向进出口商提供人民币贷款,以此增加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吸引力。显然,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币在一些国家的使用,同时也可降低签约国在双边贸易活动中面临的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在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可兑换之前,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无疑为扩大人民币的贸易结算空间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截至 2020 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共与全球 40 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金额已达近 4 万亿元。


英格兰银行经济学家 Saleem Bahaj 等关于央行政策对货币选择的影响的理论研究 表明,在一个开放经济中,企业不仅需要选择用于其营运资金和贸易信贷的货币,而且还要选择用于贸易结算的货币。一方面,企业的营运资金所选择的货币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所有市场出售的商品的边际成本。另一方面,企业选择以何种货币为其在不同市场出售的商品定价又会直接影响到它的盈利。因此,在这两种选择之间具有某种互补关系。正是这种互补关系决定了一国央行的金融政策,例如,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可以刺激本国货币在国外的使用。因为它降低了以本国货币计价的信贷预期成本,使一些企业的贸易信贷的货币选择由外币向本币转移。为了对其上述理论加以验证, Bahaj 等将 2009-2018 年与中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的 38 个国家的人民币境外支付情况 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人民币境外支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具体而言,凡是与中国签署人民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当地人民币跨境使用概率将提高约 20%。


欧洲央行则对 2009-2019 年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 41 个国家与其他未签署协议的国家进出口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的占比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图 6 显示,凡是与中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它们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中人民币所占份额的增长明显较快。


欧洲央行的分析进一步显示,对于与中国之间具有重要贸易往来的国家,人民币双边互换协议不仅提高了人民币在这些国家进出口贸易中的结算占比,而且导致美元和欧元的结算占比下降。因此,不同于战略互补和投入产出的国际联结等基本经济因素,中国本外币互换的政策因素,促使其在全球范围建立人民币结算网络,显著地减少了人民币在贸易结算货币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摩擦,成为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