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空运服务查询,航线全,价格准的平台。
我要查价
Query price
一代入驻
一代入驻
Agent Onboarding
我要入驻
询盘大厅

影响美元和欧元贸易结算地位的主要因素:战略互补和全球价值链

影响美元和欧元贸易结算地位的主要因素:战略互补和全球价值链


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决定一国结算货币选择的基本经济因素有两个方面:战略互补和全球价值链中产品投入产出之间的国际联结。正是这两个因素证明了国际贸易结算与使用大国经济货币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不仅说明了美元和欧元为什么能够分别成为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而且还解释了美元为什么能够区别于欧元而成为第三国之间贸易的主要媒介货币,从而奠定了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支配货币地位。


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结算货币选择的决定一般以产品的粘性价格为前提。在粘性价格条件下,当出口商选择的结算货币能够使既定的产品价格与其事后可能选择的最优价格之间发生的偏离程度达到最小时,结算货币的选择是最优的。以此为出发点,战略互补(Strategic Complement Arities)和全球价值链中产品投入产出之间的国际联结在当代西方文献中就成为决定结算货币选择的两个基本经济因素。依据战略互补理论,商品的相对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变化会导致出口商的期望价格出现波动,促使出口商为避免因价格需求弹性的变化引起其规模报酬下降,而试图使其商品价格保持相对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国家的竞争者使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这将促使该出口商也以美元为其商品定价。投入产出的国际联结对结算货币选择的重要性在于,它将促使出口商选择某种能使其商品的边际成本保持稳定的货币为其商品定价。因此,如果来自全球价值链的中间产品进口是以美元结算,则出口商也希望使用美元为制成品出口定价,以稳定其企业利润。


与 Gopinath 将支配货币定价与传统的生产者货币定价和当地货币定价模式相对立的论点不同,英国经济学家 Dmitry Mukhin 将战略互䃼和投入产出国际联结这两个关于结算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结合到单一的模型框架中,描述了生产者货币定价、当地货币定价和支配货币定价这三种货币结算模式如何在当今国际价格体系中同时达到一种动态的均衡。首先,美国市场的庞大规模促使其他国家的出口商出于战略互补的考虑都倾向于选择以美元结算,以便使它们的商品价格能够与在美国国内的那些生产相同商品的当地竞争者的价格趋于一致。因此,对美国的商品进口而言,这一结算货币 的选择完全符合“当地货币定价”模式的假设。其次,对那些需要依赖中间产品进口的美国生产者来说,选择美元结算可以使其中间产品进口的美元价格保持稳定,而投入产出的国际联结又促使美国的生产者也愿意选择使用美元作为其出口商品的结算货币。因此,对美国的商品出口而言,这一结算货币的选择完全符合“生产者货币定价”模式的假设。反过来,这又将增加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生产商的中间产品进口中的美元结算比重,促使这些生产商在向美国以来国家出口商品时也都倾向于使用美元结算。不仅如此,由于许多国家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汇率波动相对较大,美元汇率的稳定又使美元成为这些国家从事双边贸易的媒介货币。这意味着,选择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将有助于使非美国的出口商销往全球的商品价格与与之竞争的其他国家的出口商的价格趋于一致。因此,美国市场的庞大规模加上美元作为第三国贸易所广泛使用的媒介货币,是美元有别于其他货币而成为支配货币的两大基本优势。在此条件下,战略互补和投入产出的国际联结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决定了第三国之间的贸易结算将符合“支配货币定价”的模式。


在 Mukhin 看来,正是由于商品生产的全球化导致了国际贸易中媒介货币使用的不断扩大。例如,由于一些亚洲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高度参与,使得媒介货币定价的机会相对于生产者货币定价和当地货币定价而言有所提高。此外,像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它们的进出口商品中美元的结算份额之所以较高,很可能是出于战略互补对货币选择的影响,即由于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均使用支配货币定价,对这些国家的生产商来说,使用美元作为出口商品的结算货币也许是一种最优选择。据此 Mukhin 得出结论,基于美国经济的规模以及美元作为一种锚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广泛使用,战略互补和投入产出的国际联结这两者的结合决定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将遵循“支配货币定价”的模式。


欧洲央行经济学家 Georgiadis 等认为,鉴于欧元作为一种主要媒介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Mukhin 关于战略互补和投入产出国际联结在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分析,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为何欧元在欧元区进出口贸易中成为主要的结算货币。在对 1999-2019 年全球 115 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情况进行统计回归分析之后,他们的上述观点已经得到了验证。总体而言,根据美元和欧元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不同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将全球贸易结算格局按照生产者定价、当地货币定价和支配货币定价这三种结算模式具体归纳如下。


第一,凡是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向其他国家出口的商品,美元和欧元分别是这类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这里的结算货币选择显然与“生产者货币定价”模式的预测相一致。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9 年美国向全球其他国家出口的商品中美元结算的份额为 95.8%;同期,欧元区国家向其他国家出口的商品中,欧元结算份额为 74.4%。


第二,凡是美国和欧元区国家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美元和欧元也分别是这类 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与以上情况不同的是,这里的结算货币选择显然与“当地货币定价”模式的预测相一致,它反映了因目的地市场的庞大规模而产生的战略互补效应。实证分析显示,其他国家的商品出口中向美国或欧元区国家出口的商品份额越高,它们的出口结算中美元或欧元的占比也越高。但相比之下,美元结算占比的提高程度要超过欧元。


第三,对美国和欧元区国家以外的第三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来说,如果可替代商品在其中的占比较大,则由于可替代商品的贸易所具有的战略互补效应,一般而言,它们会更多地使用美元或欧元这种媒介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但实证结果仅显示出对美元结算的影响,即第三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中可替代商品的占比越大,美元的结算占比也会越大。欧元在第三国之间的可替代商品贸易中的结算占比反而会随着美元结算占比的增大而减小。换言之,第三国之间的可替代商品贸易的增加并未促使这类商品的结算方式由第三国本币向美元和欧元转移;相反,它将导致第三国之间的贸易结算由原来的本币和欧元变更为美元。显然,美元作为媒介货币在第三国之间进出口贸易定价中所占据的支配地位,既不符合生产者货币定价也不符合当地货币定价,它与“支配货币定价”模式的预测一致。


第四,对美国和欧元区国家以外的第三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来说,如果因出口商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一体化而使第三国的出口商品必须依赖于中间产品的进口,则为了避免汇率波动对其出口盈利的影响,它们的出口贸易一般会倾向于以美元或欧元这样的媒介货币来结算。由于各地区之间价值链的不同,这类出口商品究竟选择以美元、欧元或本国货帀结算实际上与第三国出口商具体涉及的某一地区的价值链有关。实证分析显示,凡是主要从美国进口中间产品的第三国,它们向其他第三国出口的商品中使用美元结算的占比较高;同理,凡是主要从欧元区进口中间产品的第三国,它们向其他第三国出口的商品中使用欧元结算的占比则会较高。和上述战略互补效应所扮演的角色一样,投入产出的国际联结也促进了美元和欧元作为媒介货币在第三国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它们在第三国贸易定价中居有的支配地位同样也符合“支配货币定价”模式的预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当前西方流行的关于经济基本 因素和结算货币选择之间关系的理论大体解释了美元为何能在全球商品出口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二是全球贸易结算格局的变化表明,欧元区的庞大经济规模以及它在全球贸易中占有的巨大份额显著提高了欧元在全球,尤其是欧洲地区贸易结算中的地位,成功地阻止了美元成为全球唯一的支配货币。三是欧元在第三国贸易中扮演的媒介货币角色尚不足以提高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相对地位。四是美元和欧元的支配货币定价地位主要反映在第三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上,生产者货币定价和当地货币定价在美国和欧元区国家本身的进出口贸易中仍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