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三种模式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三种模式
生产者货币、当地货币和支配货币这三种定价模式在决定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前两种定价模式中,由于结算货币是与双边贸易的国家所发行的货币有关,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扮演的角色是直接的。在第三种模式中,结算货币是一种连接第三国之间贸易的媒介货币,因而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扮演的角色是间接的。
(一)生产者货币定价
生产者货币定价模式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粘性价格理论在开放经济中的应用。它基于国内生产的商品价格对本国货币具有粘性的假设,认为出口商品是由出口商/产地国的货币来定价。瑞典经济学家 Sven Grossman 最早进行数据分析,他不赞成当时的关于美元在国际贸易支付手段中居于支配地位的观点,认为美元在全球对外贸易支付交易中占有 21%的较高比重,与美国的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几乎完全对应。相反,他从 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和丹麦的双边贸易数据中发现,瑞典的商品出口中以瑞典货币计价的占比达 66%;而以丹麦货币计价的占比仅为 25%,至于第三国货币计价的比重则很小。同样,瑞典的商品进口中以丹麦货币计价也占了高达 59%的比重,而瑞典货币的占比仅为 26%(表 1)。鉴于当时有关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统计数据极为贫乏,Grossman 据此推论,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交易大约有三分之二是以出口商所在国的货币结算。这一关于对外贸易主要由出口国货币结算的早期经验推断被后人命名为“格罗斯曼法则”(The Grassman Law)。
生产者货币定价对汇率传递效应的含义是,由于商品的出口价格由本国货币定价,汇率的变动将主要反映在商品的进口价格上。按照这种定价模式,一国货币的贬值一 方面使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从而提高了该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以本国货币衡量的进口商品价格提高,从而使国内需求由国外产品向本国产品转移。
(二)当地货币定价
当地货币定价模式也是基于粘性价格的假设,它与生产者货币定价的不同之处在 于,这里的商品出口是按照进口商/目的地国家的货币来定价。因此,在这种定价模式假设下,汇率的变动对出口商品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当地货币定价最初是由 20 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 Goldberg & Knetter 发现的,即汇率的变动只有 50%左右会反 映在发达国家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因而与生产者货币定价的假设不符。此后大量经验数据也显示,从事国际贸易的生产者经常是以商品购买者,即进口商所在国的货币定价。这种当地货币定价模式实际上切断了名义汇率与购买者面临的商品进口价格之间的短期联系。按照这种定价模式,名义汇率的下跌既不会使一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变得便宜,也不会使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在国内变得昂贵,因而支出转移不可能发生。
(三)支配货币定价
随着多年来有关结算货币方面的数据积累,尤其是所涵盖的贸易国家数量的不断扩大,一些经济学家发现全球大部分国家,特别是许多规模较小的国家,出口的商品主要使用美元结算,即便这里涉及的出口商或进口商的本国货币并不是美元。例如,欧元区国家的对外贸易并不是完全使用欧元结算。尤其在欧元区国家与美国或与新兴市场之间从事的进出口贸易中,美元一直是主要的媒介货币。至于欧盟成员国以外的所谓第三国之间进行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美元,而非欧元结算。因此,美元在上述这些双边贸易的结算中居于支配地位。Gopinath 等人对 21 世纪以来贸易结算货币格局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全球只有少数几种货币在贸易结算中扮演了媒介货币的作用,而其中又仅有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支配货币地位,欧元只是在欧洲和一些非洲国家扮演地区性支配货币的角色。支配货币定价模式正是对这一现象的一种理论概括。
支配货币定价与生产者货币定价或当地货币定价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货币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在后两种模式中是对称的。在生产者货币定价模式下,货币的使用与货币发行国的商品出口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相对应;而在当地货币定价模式下,货币的使用则与发行国的商品进口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相联系。图 5 对全球 35 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中美元的结算份额与这些国家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份额进行了对比。如果按照生产者定价的假设,图中这两个份额应该大体相等,但实际上这些国家进口商品的美元结算份额远远超过它们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份额。以土耳其、日本为例,土耳其和日本的进口商品中以其本国货币结算的份额分别仅为 3%和 23%。其中,土耳其的商品进口中有 60%是以美元结算,尽管它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平均仅占到其全部进口的 6%。日本的商品进口中有 71%是以美元结算,而美国的商品在其进口贸易中的份额平均只有 13%。美元在各国进口商品结算中的支配地位意味着,美元汇率波动对进口价格的传递影响要超出进出口国家本币之间的双边汇率波动的影响。
此外,IMF 对全球各国商品进出口的货币结算格局所做的统计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商品出口都不使用其本国货币结算。这意味着,一国出口商品价格对汇率的变动较为敏感,其敏感程度取决于外国货币在其出口商品结算中的占比。如按照生产者货币定价模式,一国货币的贬值只会导致进口价格提高,从而使该国的出口商品在全球市场上迅速变得便宜。但当大多数国家的出口都使用外国货币结算的情况下,显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