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结算中的主要货币:美元、欧元
国际结算中的主要货币:美元、欧元
21 世纪以来,国际结算中的货币格局呈现两个重要变动特征。
第一,自1999 年欧元代替马克成为欧盟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以来,欧元、美元成为全球贸易结算的两大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作为媒介货币,其特征是这类货币与涉及双边贸易的国家发行的货币没有直接关系。根据欧洲中央银行(ECB)数据,在全球商品贸易中,有一半以上是以其他货币结算,其中欧元在全球出口贸易结算货币中的占比(46%)甚至超出了美元4(图 2)。当然,如果将它与全球对欧元区国家的 37%的商品出口份额相比,两者的差距并不显著。根据欧洲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过去 10 年来欧元区国家向非欧盟成员国出口的商品中以欧元结算的份额一直维持在 60%左右,而从非欧盟成员国进口的商品中以欧元结算的比重大约为 50%左右。
根据美联储数据,1999-2019 年按全球各个国家所在地区划分的出口贸易各主要结算货币的占比情况中,美元在美洲(96.3%)、亚太(74%)和其他地区(79.1%)的出口贸易结算货币中均占据支配地位,但欧元在欧洲商品出口结算货币中的占比高达 66.1%,远超过美元在该地区的 23.1%。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欧元区内部各国之间的贸易大部分使用欧元结算。二是非欧元区的欧洲国家以及部分非洲地区国家的出口贸易中使用欧元结算的部分超出了它们对欧元区国家出口中的欧元结算占比。一些 IMF 经济学家据此认为,美元是国际贸易结算的全球性支配货币,欧元只是一种区域性的支配货币。
第二,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的份额出现明显增长趋势。尽管过去 20 年全球贸易结算格局从总体来看相对稳定,但 2011 年以来,除美元和欧元之外的其他货币 在全球出口结算货币中的份额已出现小幅上升,而在此期间全球对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出口份额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它反映了美元和欧元作为媒介货币在全球贸易结 算中的使用频率在过去 10 年里已开始减少,意味着全球贸易中有一部分美元和欧元的结算可能已被人民币或其他货币的结算所取代。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20 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已占到对外商品和劳务进出口总额的 18.44%;同年全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份额也已提高至 2.91%。尽管该份额与美元和欧元等媒介货币相比很低,但较往年已有显著提高。1999-2019 年中国在全球各地区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中,东南亚、大洋洲和太平洋等地区的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增长最为显著,统计显示,这些国家的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的占比增长也最为迅速(图 4)。
根据欧洲央行对全球出口贸易中对中国出口的占比与美元、欧元和人民币及其他货币在中国出口贸易结算中的占比进行回归分析,美元(欧元)在结算货币中的份额会随着各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份额的扩大而增加(减少),人民币的结算份额也与各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所占的份额呈正相关。该分析还发现,中国的商品进口与各货币结算之间的关系也与上述出口的情况相类似。欧洲央行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作为主要贸易伙伴的出现已经导致全球结算货币的格局发生变化。
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是现代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西方理论将贸易结算模式分为“生产者货币定价” “当地货币定价”和“支配货币定价”三种,对这些不同结算货币的选择决定了一国汇率制度的优劣以及本国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
上一篇:国际贸易的电子单证是什么?
下一篇: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