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装箱的成长扩展阶段(1966—1983)
集装箱的成长扩展阶段(1966—1983)
1966 年4 月海陆运输公司以经过改装的全集装箱船开辟了纽约—欧洲集装箱运输国际航线。1967 年 9 月马托松船公司将“夏威夷殖民者”号全集装箱船投入到日本—北美太平洋沿岸航线。一年以后,日本有 6 家船公司在日本至加利福尼亚之间开展集装箱运输。紧接着日本和欧洲各国的船公司先后在日本、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开展集装箱运输。这一时期从事集装箱运输的船舶为第一代集装箱船,载箱量在 700 到 1 100 TEU 之间,并且出现了集装箱专用码头。
集装箱全球航运的开始,推动了集装箱的标准化、专用码头和装卸设备的发展。1965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颁布了一系列国际标准箱的规格(尺寸),其中,20 ft 和 40 ft 的标准集装箱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中的主流。与此同时,配备集装箱专用机械的专用码头在世界一些主要港口陆续出现,使集装箱装卸效率显著提高。
由于集装箱运输的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便于开展联运等优点,集装箱运输深受货主、船公司、港口及有关部门的欢迎,发展极其迅速,遍及并扩展到东南亚、中东及世界各主要航线。1971 年年底,世界 13 条主要航线基本上实现了件杂货集装箱化。集装箱船舶运输能力迅速增加,1970 年约为 23 万TEU,1983 年达到 208 万 TEU,集装箱船舶基本上航行于全球,发达国家的海上件杂货运输基本上实现了集装箱化,发展中国家的集装箱运输也得到了较快发展。集装箱船舶迅速大型化,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集装箱船。港口建设不断现代化,许多集装箱码头开始配备了跨运车、集装箱装卸桥及堆场使用的龙门起重机。电子计算机开始应用于集装箱运输。1980 年 5 月,在日内瓦通过了《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
这一阶段集装箱运输的特点是:集装箱运输航线从美国沿海走向国际远洋航线,集装箱趋于标准化,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集装箱船和专用码头,集装箱管理开始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