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水运目标:推进绿色平安新发展
巩固提升,推进绿色平安新发展。
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持续深入推进港口船舶污染防治,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船舶能源体系,推进水运绿色发展。 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平安中国建设要求有机融入到水运发展中,建设平安港口、平安航道。
1. 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与生态修复。
加强港口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岸 线资源节约利用评价指标。加强规划管理和岸线审批,严格 管控和合理利用深水岸线,鼓励以公用码头为主要方向,规 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为主要方式利用港口岸线资源。加大 既有港口设施的技术改造,引导小散乱码头集中归并或升级 改造。严格管控长江干线港口岸线规划利用总量。
推进水运设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广应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综合利用航道疏浚土、施工材料、废旧材料。 内河航道推广实施生态护岸、生态护滩、人工鱼巢等生态修 复措施。
2. 持续深入推进港口船舶污染防治。
持续提升船舶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实施船舶排放控制。 推进 400 总吨以下内河船舶设施设备改造,实行船上储存、交岸接收处置。推进长江干线等重点航道化学品洗舱站、危 险化学品锚地、船舶污染物接收等设施建设和常态化运行。 依托公共锚地拓展污染物接收等服务功能。在库湖区等封闭 水域逐步推行船舶污染物全接收。
加强重点水域行业环境影响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与监管。 完善污染物排放统计指标及口径,推动建立港口和船舶污染 物排放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建立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 联单制度,推广实施电子信息平台,实现线上联单监管。
3. 构建清洁低碳的港口船舶能源体系。
促进岸电设施常态化使用。新建码头、船舶按照法律法 规要求,同步建设岸电设施和受电设施。加快既有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和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加强岸电使用监管,争取岸电支持政策,推动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实现岸电常态化使用,逐步实现邮轮靠港全部使用岸电,显著提高集装箱、客运、客滚、大型散货等码头和船舶的岸电使用率。鼓励 LNG、电动、氢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研发应用。
推广港口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健全港口绿色指标和 作业要求,以及港口能耗及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统计体系。 提升清洁能源在港作车辆和机械中的应用效率和水平,开展 风能、光能等分布式发电技术在港口的应用。
4. 加快平安水运建设。
提升设施设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港口、航道基础设施 安全防护,建立完善港口危险货物储罐安全检测制度,提升 客运码头安全检查能力。加强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运 行安全管理,着力开展除险加固。加强桥区水域船舶通航秩 序管理,完善船舶安装防碰撞等技术装备,统筹采用加装主 动预警设施、防撞设施,加固、改造等手段,提升防船舶碰 撞桥梁能力。依托重点港口、航道建设工程,深化平安工地 建设,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加强水运关键信息基础 设施安全保护,强化重要数据资源安全保障。
提升水运安全发展水平。建立全要素“水上大交管”工 作模式,加强船舶交通管理协调,探索“江河海一体化”监 管。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管理双重预 防机制。建立完善水上客运、城市渡运、危险化学品运输和 港口作业、船舶碰撞桥梁、恶劣气候航行等安全风险清单,强化分级分类管控。加强港口重大危险源管理,强化港口危 险品集中区域风险联防联控。加强水上客运实名制管理,依 法落实水上物流安全查验和登记制度。持续推进沿海清除沉 船沉物,保障航行安全。推进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信息化 和动态监测,有序开展重大水运交通基础设施风险评估。
继续推进安全监管与应急救助能力建设。推动“陆海空 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重点水域 监管救助基地和设施布局,逐步实现 VTS、CCTV 等安全监控系统全覆盖,强化水上人命救助、抢险打捞、溢油和危化 品处置等设施设备配置,提高内陆深水应急救援能力,推广 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救助装备应用,推动巡 航救助一体化。升级完善各级水路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实现 行业内外互联互通,提升水路交通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