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物流系统模式有哪些?
国际物流系统模式有哪些?
国际物流系统的一般模式包括:系统的输入部分、系统的输出部分以及将系统输入输出的转换部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或一个系统循环周期结束时,有外界信息反馈回来,为原系统的完善提供改进信息,使下一次的系统运行有所改进, 如此循环往复,使系统逐渐达到有序的良性循环。国际物流系统,遵循一般系统模式的原理,构成自己独特的物流系统模式。国际物流系统输入部分的内容有:
①备货,货源落实;②到证,接到买方开来的信用证;③到船,买方派来船舶;④编制出口货物运输计划;⑤其他物流信息。
国际物流系统输出部分的内容有:①商品从卖方经由运输过程送达买方手中;②交齐各项出口单证;③结算、收汇;④提供各种物流服务;⑤经济活动分析及理赔、索赔。
国际物流系统的转换部分包括:①商品出口前的加工整理、包装、标签;②储存、运输(国内、国际段)、商品进港、装船、制单、交单、报关、报验;③现代管理方法、手段和现代物流设施的介入。
除了上述三项主要功能外,还经常有许多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干扰,使系统运行偏离原计划内容。这些不可控因素可能是国际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上的和政策法令、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很难预料控制。它对物流系统的影响很大,如果物流系统具有较强的应变适应能力,遇到这种情况,马上能提出改进意见,变换策略,那么,这样的系统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国际物流系统,通过其所联系的各子系统发挥各自的功能,包括:运输功能、储存功能、装卸搬运功能、包装功能、流通加工和配送功能、商品检验功能以及信息处理功能等,共同协力实现国际物流系统要求达到的低国际物流费用,高顾客服务水平,从而最终达到国际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的目标。
为达到上述总体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十分重要。
国际物流系统是以实现国际贸易、国际物资交流大系统总体目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合同签订后的履行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的实施过程。国际物流系统在国际信息流系统的支撑之下,借助于运输和储运等作业的参与,在进出口中间商、国际货代、承运人的通力协助下,借助国际物流设施,共同完成一个遍布国内外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运输网络。
上一篇:国际货物运输子系统是什么?
下一篇: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